拾穗《The Gleaners》


米勒從1849年定居巴比松農村,不斷觀察農民的勞動生活,
在1857年畫出了這張名著拾穗《The Gleaners》,

拾穗畫面上有三名婦女,彎腰在地上撿麥穗,第一個婦人,
腰彎的很低,似乎一次又一次重覆這個動作,腰酸背痛,
因此她的左手,按著後背腰部,第二名婦人,綁著紅頭巾,右手撿麥穗,左手正把麥穗放進圍裙的口袋中,她們的口袋似乎裝滿了麥穗,顯得有些沉重,這三個女人,為什麼要檢賣穗!?地平線,遠方有很多人在煩忙的工作!他們收割麥田,把麥草堆的高高的,放在車上,準備運走,而這三個女人;是窮人,她們沒有土地,沒有麥田,只好到別人收割完的土地上,撿拾掉在地上的麥穗。

歐洲有長久基督教的傳統,耶穌曾經在聖經上說:『富有的人收割後的麥田,掉在地上的麥穗,不要帶走,要留給更窮的人去撿』。
米勒畫的正是西方聖經的信仰,
他在農村也親眼看到窮苦的婦人在麥田中拾穗,

她們沒有土地,沒有食物,
要靠拾穗來維持生活,米勒以樸素的筆法,安靜的畫出,
人為了求生存的,頑強意志力,她們很窮,卻成為米勒畫中,有尊嚴的生命,在遼闊的大地上,他們像是永恆不朽的雕塑,
米勒為社會中,最卑微的人,塑立了存活的尊嚴。

以上是我在畫展裡用筆記錄寫下『蔣勳』所導覽拾穗《The Gleaners》的口述,我喜歡『蔣勳』所導覽的方式
在參展裡看到很多老師帶著學生過來參觀,我很開心這些老師想讓學生能多一些美學內涵,所以在上課的時間帶這些學生們來參觀,這難能可貴的機會,我好奇的一起前往聽取老師們對這些畫的解說於他的學生們,但聽完後非常失望,當中有好多老師對學生講解畫的筆法、畫的光線、人物的線條,去解說這些話,為了讓學生似乎感興趣~幾忽所有的老師都提到畫上面黑黑一點點的東西~不是發霉是烏鴉~之後就立即趕往下一幅畫去觀賞。
這讓我想起出國時,也看到很多老師帶學生去羅浮宮或奧塞看畫時對學生所講解的內容~差別不大~但有一個地方最大的不同處,這些老師不僅會將這些話解說出生命~時代、背景之外;更會加強畫家當時的心情~為何創作~又為什麼要畫著幅畫,在講解時似乎這些畫就像是活生生的在您的眼前與我們互動與我們交流~它不在是畫~我們也不在是看畫的人~我們是融入一起~更能體會畫的力量及感動~
我敬佩老師的用心~但有太多學生跟本就不喜歡這些畫~或許對他們來說現在眼前的功課很重要~玩樂很重要~誰要聽妳說這些畫~太遙遠了~
所以老師難為呀~希望下次老師們能用更簡單、生活、平易、有生命的抓住學生的心喔~不然就會發現一些學生竟給我躲到角落看女生、睡覺~
所以我將『蔣勳』所導覽話的內容寫出,記錄下來~我喜歡這樣的方式~因為我也喜歡這樣的表達我所知道的事~
或許我無法成為說故事為職業的人~但希望將來我能成為一位會說故事的長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ationalit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